民族学考研内蒙古乌审召镇喇嘛僧房形态分析_院落_布局_民居(内蒙古民族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内蒙古乌审召镇喇嘛僧房形态分析

内蒙古乌审召镇喇嘛僧房形态分析

文/李 娜

乌审召镇作为宗教中心型聚落的典型代表,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晚清时期喇嘛聚落形态,喇嘛僧舍的遗存反映了民居类建筑的独特形态。受中原汉地礼制尊卑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共同影响,这一地区的喇嘛僧舍在采用汉地合院式布局,并以召庙为中心,院落布局独特、建筑单体形制较高、装饰精美,蕴含丰厚的价值。

乌审召;喇嘛僧房;藏传佛教;宗教文化

前言

习惯上常把僧舍的研究包含在地方民居类,实际上是不客观的,僧舍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使用人群的居住类建筑,借鉴、吸收地方民居外,还保持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而乌审召镇喇嘛聚居时期所修建的一系列僧舍与当地民居相比,以居住、研习功能为主,体量较小,室内布置讲求礼制尊卑,外观形制独特并加以吻兽作装饰,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典型特点。

1 乌审召镇概况 1.1 自然概况

乌审召镇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9°02′,东经109°05′,平均海拔1 300米左右;地处毛乌素沙漠腹部,四季变化明显,冬寒夏热,冬春少雨,风沙弥漫。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1.2 文化特征

1.2.1 藏传佛教文化

在历代清朝统治者的推崇下,藏传佛教成为漠南地区影响较为深厚的宗教,乌审部落是鄂尔多斯地区较早的弘法中心,乌审召便是这一地区建筑、文化、信仰的发源地,直至今日,居民们的婚丧嫁娶等事件仍然习惯询问喇嘛,足见藏传佛教文化的渗透力 。

1.2.2 礼制文化

植根于中国民众思想的“礼制文化”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崇拜和服从,“礼”要求内部上追求儒家礼制尊卑的空间等级,限定了房屋的规模和数量;而在外部环境设计上则表现为道家的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2 喇嘛聚居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乌审召一直都是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区只有喇嘛在此研习、居住、生活,由此在召庙周围建造了许多喇嘛僧舍,这一时期称之为喇嘛聚居时期。聚落布置承袭了蒙古族自由不羁的特点,以召庙为中心,呈放射状布局,是内蒙古境内仅存的还保留有晚晴喇嘛居住的聚落。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建造于这一时期的喇嘛僧舍。而解放后,寺庙、土地等都由国家收回并管理,越来越多的牧民在此定居,乌审召镇进入了居民定居时期,街巷成为聚落布局的主体,布局相对较为规整。

3 喇嘛僧舍特征分析 3.1 总体布局

3.1.1 合院式布局

借鉴中原汉地的民居布局,多为三合院形式,只有一进院落,布局自由无轴线,但整体顺应召庙的走势;建筑单体组合上,多是正房两侧配以东西厢房的模式。以召庙东南向一处的院落为例,虽然新建了现代化的居住房屋(图1中1号房),但其院落、僧房等还是能清晰看出晚清时期的喇嘛院落特征。院落中布置一间正房(图1中2号房)供日常休憩、研习佛经等,正房两侧则建造东、西厢房(图1中1号房)以用作厨房、储藏等辅助功能。

与当地民居相比,喇嘛在吸收中原汉地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蒙古族固有的生活习惯,并把二者巧妙地融合,建筑上主要体现为:在院落中额外搭设蒙古包,以便夏天纳凉或安置放牧工具,后来随着生活方式日益趋于定居化,以当地的生土为墙、芦苇为顶共同筑成固定式的蒙古包——“圆芦子”,是乌审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的民居形式,至今还能在召庙周围的民居中观赏到这一独特的布局方式,有些仍在使用中,作为现代生活功能的辅助(见图2)。

3.1.2 凸显召庙的中心地位

北方传统合院式布局中讲求周易风水,院门一般位于东南角,并在两侧设置倒座,进入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正房,但是乌审召喇嘛僧舍的院落进入方向却有着不同于汉地的考量。以调研的院落为例,该院落的大门朝向北侧,院门一侧布置了南向的房间,初见此院落格局时很是费解,之后观察了多个院落后发现,这一地区的院落布局均是以召庙为尊,所有的院落大门均开向召庙,一方面在布局上体现了宗教的向心性,从侧面反映了召庙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喇嘛历史生活的见证,人们以寺庙作为生活的起点,一切活动均与召庙的活动有关联。而僧舍作为喇嘛生活的承载体,与召庙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细节处均体现了宗教的深远影响。



图1 僧舍院落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带有蒙古包的僧舍(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民居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民居正房外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5 僧房正房外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6 屋顶细部(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7 院落大门(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8 门上亮子(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 僧房建筑单体特征

3.2.1 建筑体量

传统民居正房一般为开间三间、进深一间,室内空间划分较为均等,满足居住、餐饮、储物、娱乐等多种功能,故其建筑体量大。而僧房由于其使用人群的特殊以及功能的单一性,建筑体量一般不大,多为两开间,砖木混合结构,一般是师徒二人居住所用,内部空间做不均等的划分,东侧面积较大的是师傅住处,火炕占据一半的面积,炉灶仅供烧炕使用;西侧较小的一间为徒弟住所,火炕面积也为室内空间的一半,徒弟的职责便是负责师傅的日常起居。通过居住空间的规模限定了等级制度,区别于一般民居。

3.2.2 建筑外形

乌审召地区的民居外形都是北方汉式形制,分为三段式:屋顶为汉式硬山顶,上覆红瓦;由于该地区材料的匮乏,屋身多用生土砌筑;台阶一般为红砖垒筑,无装饰外形简朴。

僧舍建筑亦是三段式立面,屋顶为硬山,屋身、台基一般为砖石,相较于民居,其建造更为精细,装饰很是考究,例如在屋脊上加设吻兽,屋檐下方还用数层砖石做叠涩承托屋架,墀口还绘有精美的砖雕等,形制规格远远超于一般的民居或僧舍。经过对当地人的探访得知,这种外形主要是来源于建造者对于召庙的仿制,因为乌审召镇是由于宗教影响而

形成的聚落,即先有了乌审召,而后基于各种宗教文化、经济贸易等活动形成了人群的集聚,由此形成了聚落。人类最初开始营造建筑便是从模仿周围所能见的事物开始,以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召庙便成了僧舍建造的“摹本”。另一方面,喇嘛们将其住所模仿成寺庙的样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满足心理上的归属感,意图在相似的环境中获得等同于寺庙内部的空间氛围。

3.2.3 建筑材料

乌审召镇地势平坦.石、木等材料较为匮乏,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便是生土,因此该地区民居多是生土夯筑,有时为增加整体的刚度,基础会用砖石砌筑加固。而僧舍的建造材料多为规格的青砖,大致尺寸为300×150×60mm,建造材料的匮乏并不影响僧舍的高规格建造,不仅使用砖石作为承重墙体,还使用标准化的模数砌筑,足以见其造屋的秩序。

3.3 细部设计

土炕和烟囱作为北方地区不可缺少的民居要素,在喇嘛僧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调研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烟囱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民居,其烟囱位于屋顶与外墙的交界处,并突出于外墙,笔者猜测此举是为了不让烟囱破坏原有的完整屋面,故先修建屋顶和外墙,后期再筑以烟囱做排烟之用。

门板上方的亮子一般是作为辅助通风和采光之用,而在这一地区的民居中,正房门框上的亮子设计为可旋转的,这也是区别于一般民居的特点之一,旋转的亮子可有效地控制排烟量及方向,是乌审人民在实践中灵活改造设计的结晶。

院落大门的设计极为讲究,大门基本上多采用汉地墙垣式,墙体承重,上方由砖石叠涩挑出屋面,屋顶起脊并挂瓦,上饰鸱吻走兽,再有讲究的住所还在墙垛处置抱鼓石。纵观这一地区的喇嘛僧舍或一般民居,其院落大门总是充满设计感,装饰精美。

4 结语

乌审召镇喇嘛僧舍有着独特的形态特性,体现了宗教文化对于建造的渗透力,同时僧舍也是宗教生活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比当地民居的布局、单体、细部等,对喇嘛僧舍的形态做出一定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剑,张鹏举.聚落演变在人类学、行为学、心理学问题上的两点探讨——以内蒙古乌审召镇为例[c]. 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查汉东,艾吉姆译.乌审简史[m].呼和浩特:阿儿含只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2006.

[3]原广司,于天 等译.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lama settlements in wushenzhao town,inner mongolia

li na

abstrac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religious settlement, the town of wushenzhao retains the lama settleme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mains of the lama monks reflect the unique form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ffected by the respect and righteousness of the central plains han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common influence of tibetan buddhism, monks in this area in the use of han-style monastic layout,and as the center of temple, the unique layout of the courtyard, the higher single-shaped buildings ,beautifully decorated, contains rich value.

key words

wushenzhao;lama settlements;tibetan buddhism;religious culture

作者简介

李 娜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来源:

上一篇:来自研究生内心恐惧和自我怀疑,我是如何用三年走出来的_工作(研究生很焦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