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考研复习资料整理(二)精华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考研)



1)本复习资料参考自:
[1]. 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 人类学(民族学)家简志
2)资料中的部分字母与简写(注意是本人为节省字数而简写,不是通用的简写方式)
c-a: cultural anthropology
m-p:民族学流派
3)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
希望大家可以留言反馈,需要思维导图原图、其他相关资料也可以私信或留言
4)历年真题中出现过的题目会标注
5)本资料需要配合另外三篇我整理的资料共用
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考研复习资料整理(三)精华版-人类学名著简介(20本)
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考研复习资料整理(二)精华版-常见简答题(21道)
3】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考研复习资料整理(一)精华版-人类学流派部分
......
常见简答题一、经济相关-经济人类学
    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3+6)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1)山林刀耕火种型。
2)山地耕牧型。
3)山地耕猎型。
4)丘陵稻作型。
5)绿洲耕牧型
6)平原集约农耕型
二、婚姻|家庭|亲属-制度
    简要说明摩尔根亲属制度分类法并简述其特点
1)叙述式
特征是:只计算群体而不计算个人的亲属关系,无论直系或旁系亲属,只要辈分相同,除性别外,都用同一称谓说明。
(1)马来亚式:马来亚式亲属制度所承认的血缘关系只有基本的五种,或者说,一切亲属不论远近一律归纳到分为五类的亲属关系之中,每一个都用相同的亲属称谓称呼与之同一类中的任何其他人。
①我自己,和我的兄弟姐妹 ②我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 ③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他们的兄弟姐妹
④我的儿女以及他们的从表兄弟姐妹 ⑤我的孙男女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
(2)士兰尼亚—加诺万尼亚:是由马来亚式加以改革而形成的类别式亲属制。按此制,所有的亲属关系,无论亲疏远近,仍是分成各个类别,但它与马来亚式亲属制相比较,约有一般相同,另一半相异。
二、说明式
特征:对亲属分辨直系、旁系,或用基本亲属称谓制来说明,或将这些基本称谓结合起来加以说明,由此显示每个人与自身的亲属关系都各不相同。
雅利安式:它与类别式的马来亚式亲属制。士兰尼亚—加诺万尼亚亲属制相衔接,是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和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产生新形成的,但并非是类别式改造而来的。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形成的亲属制,必然是通过基本称谓或基本称谓的复合词来说明的亲属关系。
    默多克亲属制度分类法并简述其特点(2015简答)
默多克依平辈亲属为基础的分类法,进一步创建了亲属称谓的六种图式,并分别以其代表民族命名:
(1)夏威夷式 即摩尔根所命名的马来亚式,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行辈型(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依靠辈分全部纳入直系的亲属体系中)。以备份和性别为称谓区分原则。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简单、使用称呼最少的称谓制。
(2)爱斯基摩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直系型(把直系的亲属称谓与旁系的亲属称谓各别异称,但旁系的同辈亲属称谓不复区别)。
(3)易洛魁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合并型(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与父母同性的这一半纳入直系的亲属称谓体系中)。摩尔根命名为士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
(4)克罗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合并型。
(5)奥马哈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合并型
(6)苏丹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旁系型。(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但都直系的亲属称谓有别)。此式较接近我国汉族的称谓制。
    列举罗维的亲属制度分类并简述其特点
行辈型: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依辈分全部纳入直系的亲属称谓体系中。
二分合并式: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与父母同性的这一半纳入直系的亲属称谓体系中。
二分旁系式: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但都和直系的亲属称谓有别。
直系式:把直系的亲属称谓与旁系的亲属称谓个别异称,但旁系的同辈亲属称谓不复区别。
三、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应用
    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50年代以前,中国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十分复杂,多种多样,这在地域、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内部都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如有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和汉族差不多,不仅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某些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有的民族却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非但如此,某一民族自身社会发展也不平衡,一部分地区地主经济占主导,而另一部分地区则尚处于奴隶制生产关系之下,甚至有的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残余。
造成这种不平衡性的历史原因是:自秦以来,虽有王朝更迭,但支配人们的封建地主经济结构几乎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中国各少数民族无法摆脱这个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的强烈控制和影响。另外,从少数民族的角度而言,他们不愿意改变自身的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落后形态,千方百计的维护落后的社会结构。同时,由于封建社会自身的保守、封闭和落后性,少数民族的落后形态也是不可能彻底改变的。
自然原因是,因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的制约,大多处于边疆,或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险恶之地等。总之,中国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
    什么是景颇族山官制(2010-616)
是中国民间政治制度。山官是是辖区最高政治首领,是习惯法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战时则是军事首领。山官享有特权,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山官”系当地汉族称呼,景颇语叫做“贡萨统”,又称“社”,“杜瓦”。山官是从原始农村公 社分化出来的世系贵族,分为大、中、小三类,有自己的辖区,在辖区内行使独立权利。山官辖区的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严格, 互不通婚。山官必须出身于官种血统,实行幼子继承世系制。山官是辖区最高的政治首领,是习惯法的体现着和执行者,战时则是军事领袖。山官享有各种特权。山 官下有寨头,由山官委派。各山官辖之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更高一层的政治组织,山官之间也没有直接统属关系。
四、文化人类学-流派
    简述“文明”和“文化"的关系(2010-616)
文明:1,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是深灰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过程的表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两方面,但与文化有别,世界上有没产生文明的民族,但没有无文化的民族。文明主要表现在:阶级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所产生的国家、城市的兴起;金属工具的使用;社会分工进一步专门化;社会阶级化日益复杂等。2,专指精神文明,由指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3,文化的同义语。泰勒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或文明从广义的民族志含义上看,就是一个包括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一份子所习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
对文明一词也有不同的见解,通常的解释有:(1)文化即文明,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2)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而言 (3)有时也作“光明”解释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文化与文明不分,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
第二种,两者相互比较,认为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文明更加广泛。
第三种,认为文化与文明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两个特征,文明是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而文化是社会精神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
上述不同 的说法表明,文化与文明两者间的关系既十分亲密,但又毕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不同概念。
    什么是文化整合(2010-616)
所谓文化整合,即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就是文化整合的典型实例,。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其文化体系愈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要素,那么它的文化体系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反之,一个文化体系愈丰富,愈有生命力,那么它的整合能力就愈强。文化整合也是文化自我完善的一种形式,他既保证了文化在时间过程中的变迁,又保证了文化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稳定的秩序。
    试述民族学史上有关人类文化相似性的争辩
古典进化学派:
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能创造出相似的文化,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异同。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传播论学派:由于环境的独特性和创造发明的偶然性,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只能被发明一次。相似的文化是由传播造成的。
历史特殊论学派:
相似的文化有不同的成因,每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规律和通则必须得自对于具体历史过程的理解,通过对于具体历史过程的研究,结论可能是三方面的:环境、心理、历史。文化相对主义,每一民族、每一种族文化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多线进化论:
文化的相似性可以产生于具有不同传统、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认文化的平行进化,文化的相似性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区,这种相似的原因不一定是有相同的历史,可以产生于不同的传统和历史中。可以根据文化对生态的适应来解释这种文化的相似性。这种文化的相似性所反映的并不是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相同,是反映了文化发展的一般通则——文化的生态适应。
苏维埃民族学派:
提出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指出跨民族、跨区域的文化相似性,肯定平行发展的存在,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和自然环境的相似性是造成文化相似性的两个主要原因。提出历史民族区的概念,传播和交流也是造成文化相似性的重要原因。
传播论学派:
最早出现的是文化圈学派(德奥播化学派),后来又有英国播化学派。他们认为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中没有几个具有独立发明创造的能力,所以两个文化中的相似性都是传播的结果,全世界只有几个地方曾有独立发明,从而形成主要的文化传播中心。各种文化特质便由这些中心不断地向外传播,终于使不同来源的文化特质在某地相遇,彼此采借融合,形成了各民族的文化。
历史特殊论学派
    什么是历史特殊论的基本特征?(2010-817)
1)代表人物:博厄斯、克鲁伯、罗维、萨皮尔。2)相似的文化有不同的成因。3)每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3)对单线进化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方法上,倡导历史学方法,对跨文化比较持批评态度。相似的文化现象可能有不同的成因和过程。规律和通则必须得自对于具体历史过程的理解,通过对于具体历史过程的研究,结论可能是三方面的:环境、心理、历史。4)文化相对主义,每一民族、每一种族文化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功能学派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什么是功-义的基本特征?(2010-817) 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2)社会整体论,把文化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3)功能分析,人类学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维系一个文化系统中所作出的贡献,也就是它的功能。4)非历史论,功能学派所作出的分析是一种共时性的分析,它认为对于很多习俗的历史是不清楚的,与其臆测历史,不如弄清楚习俗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这样就能搞清楚习俗在当下的起源,也即是社会学的起源。(5)该派对于进化学派、播化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批判的态度。(6)该派都强调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和实地调查,确立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典范。功能学派的局限和缺陷:
该派所观察的社会文化系统基本上局限于某个小群体或部落,并把它们视为没有历史的孤立单位。而这不仅忽视了外部世界对文化单位的影响,比如殖民势力对殖民地社会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功能论者强调社会系统是由一群处于平衡状态又互相支持的要素所组成,它无法为社会文化的变迁提出有力的解释。
结构主义
    什么是结构主义的基本特征?(2010-817)
1)人们遵循某种社会结构给这个社会分类,来构建事务,来理解社会做社会制度的安排。3)这个结构是无意识的,人们在无意识地遵循这个结构。4)所谓的这个结构是一个认知结构、心智上的结构,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5)人类学家的任务在于理清这种支配人类心智的这种结构。人类学家所说的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关系或某一群社会关系。指社会文化现象内部或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什么是问卷法?
1.一种使用问卷收集材料的调查方法,它包括使用问卷进行调查的各种方法
2.问卷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方法,它具有对于某些问题能够进行大范围调查,节省时间和经费,能够获得标准化答案,便于定量研究等优点,但是它也存在如问卷设计脱离文化背景、具有主观倾向,以及调查对象按理想文化的行为要求回答问题等缺点
3.人类学常用问卷法作为田野调查的一种辅助手段,用于收集量化材料
调查问卷作为辅助工具是常用到的。问卷法的本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为观察研究而采用的一种有调查对象填写表格的方法,主要用于抽样调查。一般来说,它们被用做补充方法来说明用别的方法取得的资料。在大多情况下,人类学者并不采用填写问卷表的办法,而是拟好提纲,由调查者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口头提问。问卷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谈谈你的访谈的理解(2010-817)
又称为个别访问。就是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人类学中通常把访谈对象称为报道人。人类学访谈可以分为非正式访谈和正式访谈两大类。其中正式访谈又可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和个人深度访谈。非正式访谈是指人类学家通过非正式谈话和闲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正式访谈:通常是指在人类学者的筹划和设计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通过访问收集信息与资料。
    如何理解文化的跨学科研究
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就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叫交叉研究法。
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民族学与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宗教学等的相互借鉴与采用,使之扩大了研究范围、增加了研究角度、对文化的解释、民族的起源、分布和演变历史的追溯都大有裨益。同时要求人类学家应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做到“一专多能”,同时也要对民族学自身做出规范,使其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更具操作性,以便于同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③民族学、人类学所强调的“普遍性”、“整合”“整体论”的观点要求文化的整体性,主张在研究社会或历史现象时必须对与之相关的所有各类现象、即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例如“印度圣牛”,当我们以这种观点来研究某一文化现象时,必须注意到它与其他文化因素的联系,以及它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④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由民族学的自身特点决定的。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看,由于民族学研究的民族及其文化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民族学工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必要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研究。
⑤从民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看:文化是核心,它包括由社会传承下来的、人们后天习得的各种知识,如语言文字、亲属称谓、风俗习惯、生产技能、宗教信仰、音乐舞蹈等等,几乎涵盖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法要求民族学家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专家。因此,在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时,就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⑥由于民

族学经常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会与其他学科产生一些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民族人口学、民族语言学、文化生态学、医学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等,这也体现了应用人类学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密切关系。
田野调查
    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以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为指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调查对象服务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当地群众及他们的风俗习惯,遵守民族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以诚取信。(“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2.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
民族学要创新,首先就要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的形势,建立新的思维。学会新思维,是民族学调查创新的前奏。
3.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
对于国外的民族学理论、方法和资料,要善于借鉴、吸收。对于每一个民族学工作者来说,学会一两门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外语,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民族学调查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因此,要先过“古文关”。民族学调查研究的趋势,正在向着多学科方向发展,为此,调查者的知识视野应尽量开阔,对于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生态学、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自然科学都要有所涉猎。
4.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民族学实地调查主要是和人打交道。这就要求调查者善于沟通各种关系,否则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摩擦”或“卡壳”现象,都会直接影响调查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我们学一点公关学,培养一点“公关”能力。民族学工作者还应具备在复杂的意料不到的或条件变化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野外工作者来说,灵活性是最基本的因素,尤其要保持清醒,不过分拘泥于既定的研究方案。
六、体质|生物|生态-人类学生态人类学
    简述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决定论:此由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论”发展而来,古希腊的思想家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考察人与其后的关系时,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气候的学者普遍接受此观点,并将其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性格、身心特征、社会组织等都受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
②环境可能论:由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开创的历史特殊论学派提出,它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环境为人类文化发展知识提供了多种可能,由人类选择和利用,而生活方式决定人类选择哪种可能。
③文化生态论: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其1955年出版的《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文化生态”这个概念来解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文化生态论者认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行动本身对周边条件的影响也是构成文化形态的一个基本的条件。文化生态论是多线进化论的基础,本质是自然环境最终起决定性作用
七、宗教人类学
    什么是小乘佛教(2010-616)
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1世纪时形成的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又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小乘是指较小的车程,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一般来讲:①在对佛陀释迦摩尼 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是把他看成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③在教义学说上,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 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认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④在人我关系上,小乘佛教主张“自觉自利”,注重自我解脱。⑤在追求的果位、理想上,小乘的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罗汉,求得自己的解脱。通常西方学者以南传佛教为 小乘,但后者并不接受此称呼。
八、社会人类学
    涵化的过程与结果有哪些(2010-616)
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异。产生涵化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文化接触,二是文化传播。
一般认为,文化涵化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接受,即通过接触、选择、采借,接受了某些文化成分。当然,此种接受有的是被迫的,称为“逆涵化”;有的是自愿的,称“顺涵化”。
二是适应,即把接受过来的各种文化成分同自己传统文化体系的部分或全部协调起来的过程。由于协调的方向不同,其结果是或是接受他文化的影响,逐渐失去本文化的特点而成为他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在民族问题上,就是所谓民族同化;或是两种文化在双方的接触中,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单一的文化,反映在民族问题上就是民族融合。
三是抗拒,即在涵化过程中,由于政治上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压力太大,变迁发生过猛,致使许多人不易接受,从而导致排斥、拒绝、抵制或反抗现象。
以下可以不答(强制涵化和非强制涵化:前者是指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化强行灌输给另以文化的过程;后者是指不以军事或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文化间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些新的文化要素可能会取代原有文化模式,使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九、政治人类学【略】什么是景颇族山官制(2010-616)

来源:

上一篇:中大考研论坛丨满满干货!中山大学考研复试不需愁! - 哔哩哔哩(考研爆冷)    下一篇:返回列表